7·23甬溫線特大事故進入善后階段,此次賠償標準是執行以17.2萬元為基數再加上20萬元保險理賠總共37.2萬元,另外還加上遇難者家屬各種費用等共計不超過45萬元;事發后在短時間接受談判并簽訂協議的可視情況酌情予以數萬元獎勵。以上費用除獎勵費用由戶籍所在地政府拿出來外,其余由鐵道部一并支付。
有個問題是,鐵道部付得起嗎
按照目前公布的罹難者數字以及每家不到45萬賠償來計算,再加上需要對傷員做出的補助,最基本的費用就在2000萬元以上。一周多前,鐵道部發布的2010年年度財務報表顯示,2010年鐵道部稅后利潤為1500萬元,較2009年的27.43億元同比下滑99.45%。數字出來,鐵道部在2010年的稅后利潤還不夠賠償本次事故的。況且,隨著近兩年全國高鐵的全面開工,鐵道部的負債率還在不斷提高;并且由于一系列高鐵故障和本次事故的影響,不排除高鐵在運營收入方面或將難以達到預期的可能性。進一步數據顯示,鐵道部2010年全年還本付息1501.17億元,較2009年的732.59億元大幅增長了105%之多。看上去,鐵道部似乎沒有錢賠償了。
接下來的問題是,這個錢最終誰來付?
這個質疑,著實是因為是“政企一家”最典型的案例。鐵道部每年從國家財政拿到撥款,然而鐵道部所轄的這個巨大的盤子,已經讓這些來自納稅人的錢款在使用時難以區分“政府部門”和“企業”屬性。來看一個意味深長的案例:事故前,在鐵道部目前對2萬億的債務只能保證每年付息的勉強局面下,中國自己的信用評級機構“大公國際”對鐵道部2011年信用等級維持為AAA級,意味著其債券“安全性極好”。那么,他們憑什么如此確信鐵道部遲早能有錢償還2萬億的本金?抑或者,所有的費用都會被轉嫁掉,而本次賠償款也無非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全民買單也可以,但鐵道部是不是該做些表態?
拿幾個月前的福島核泄漏事故作為比較,后者的事故責任方雖然是世界500強的東京電力公司,面臨巨額賠償還是瀕臨破產。這是企業的責任,人家不逃避。現在,雖然東京電力公司將受到日本政府接盤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但是我們至少看到東電高層降薪一半開始全員自我罰贖行為。鐵道部是個大盤子,要養那么多人,必要的開支省不了,但接下來的三公開支是不是要受到約束,賬本要更透明化。最簡單的例子,發言人王勇平回京坐飛機頭等艙,最起碼以后要低調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