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長假剛結束,京津冀地區就陷入大范圍霧霾之中。10月8日、9日,北京市區的空氣質量指數(AQI)均超過300,達到最嚴重的“嚴重污染”級別。
漫天霧霾之中,公眾無比期待中國政府此前公布的“史上最嚴格”空氣污染防治計劃,能夠讓空氣質量好轉。但現實不容樂觀。
2013年9月印發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明確提出了“十二五”期間中國的大氣治理目標,并提出十條具體措施,因此也被民間稱為大氣“國十條”。“國十條”指出,要用五年時間,全國空氣質量總體改善,重污染天氣較大幅度減少,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空氣質量明顯好轉。
大氣“國十條”還是中國第一份將空氣質量改善細化到具體數字的綱領性文件,以PM2.5濃度為標志,宣稱到2017年,全國空氣將改善10%以上,幾個關鍵地區的分目標中,又以京津冀地區25%的改善目標最具雄心。在政治地位和空氣污染程度同樣備受矚目的北京市,其2017年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將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距2017年底還有三年多的時間,一項最新權威研究卻指出,各方稱道的“國十條”中減排措施的“藥力”有限。根據測算,僅依靠現有減排措施,京津冀地區很難在2017年完成大氣“國十條”中設定的空氣治理目標。
三年之后,京津冀地區的空氣會好嗎?這將是一個懸念——這份由中國清潔空氣聯盟與清華大學作出的報告已經給出近乎悲觀的答案。好消息是,地方政府還有加大“藥力”的時間。
悲觀的結果
大氣“國十條”發布一年有余,被各地政府當作改善空氣質量的綱領性文件。其所提出的從工業污染、面源污染和移動源三大方面著手的十項措施,亦如金科玉律一般正在全國各地推行。
2014年9月25日,中國清潔空氣聯盟與清華大學聯合發布《基于“大氣國十條”的京津冀地區細顆粒物污染防治政策效果評估》(下稱《評估》)。
《評估》負責人、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在接受財新記者采訪時指出:“如果在2017年全面落實現有的減排政策,將對京津冀地區帶來明顯的PM2.5濃度改善。”
《評估》肯定了現有減排政策的有效性,測算結果表明,現有減排政策仍然會帶來一定程度的空氣質量改善。體現在,減排情景與“什么都不做”情景相比,年均空氣質量的差距明顯。
然而,長達28頁的《評估》的結論卻是,在全面落實現有的減排措施的情況下,到2017年,天津、河北的PM2.5濃度下降幅度和北京的年均PM2.5濃度均達不到“國十條”的目標要求。
《評估》經測算得出,即使全面落實現有減排措施,2017年北京、天津、河北的PM2.5年均濃度將分別下降25.6%、18.7%和14.7%。
這意味著,除了北京之外,河北、天津距離25%的目標達成將會有很大距離。同時,雖然北京的減排比例勉強達標,年均PM2.5濃度將由2013年的88.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7年的65.8微克/立方米,但離此前確定的改善目標60微克/立方米亦有一定差距。
中國最嚴空氣條例最終仍有落空的可能性,一時讓輿論嘩然。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