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要求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的43號文已發布一年有余,迫于穩增長壓力,后續執行過程中變相放松,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也再度加杠桿。
為規范地方政府舉債,2014年10月2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下稱43號文),強調政府債務只能通過政府及其部門舉借,剝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融資功能,未來地方舉債主要通過發行地方政府債券這種方式,此外文件鼓勵通過PPP等模式引入社會資本。
43號文之后,相關部委出臺措施跟進,地方融資平臺的多條融資路徑被堵。今年以來經濟下行壓力不減,各級政府穩增長和防風險兩線作戰,5月中旬國務院辦公廳發布40號文對43號文進行了補充,重點在于明確地方平臺在建項目的后續融資問題,其釋放的信號也被外界解讀為地方融資平臺再“開綠燈”。
隨后各種傳統銀行貸款、企業債等渠道限制或明或暗放開,融資租賃、私募債、信托等方式也加碼輸血。實體經濟面臨諸多不確定之際,不少資金受避險情緒驅使,將“背靠”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視為避風港,曲線進入。因為整體利率下行,地方融資平臺的融資成本較此前有所下降。
自2014年11月以來,央行先后五次降息四次降準,大環境下今年地方政府融資成本也有所下降。一東部城投公司負責人對財新記者表示,“綜合下來,我們的資金成本比過去下降30%左右。”
不少地方政府還畫出平臺融資成本上限。
雖有43號文設定的紅線,地方融資平臺的新增融資要求與政府債務有所切割,不得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但實際中各方合作很難徹底剝離地方政府的信用背書。尤其眼前穩增長成當務之急,地方平臺融資各項限制解除,債務有可能再度膨脹,而過去積累的高杠桿和風險隱患可能遭到忽視,政府隱形債務負擔無序擴張的擔憂再度增加。
“路子又寬了”
“今年下半年,資金壓力有了明顯緩解,而且路子一下感覺又寬了。”
西南一家市級城投公司負責人對財新記者表示,去年年底受43號文制約,資金壓力很大,為了還款還借入過小貸公司的資金。今年置換債緩解了一部分償債壓力,上半年發行過短融,“ 本來金融機構都還挺謹慎的,而6月份之后,接觸的券商、銀行、信托態度都有不小的變化。”
銀行對城投公司的態度的確有所變化,但仍相對謹慎。一位山東城商行人士對財新記者稱,當前融資平臺需求旺盛而難以得到滿足,但對融資平臺貸款還是不愿意放,感覺風險加大。如果可以通過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抵押給央行,不知道會怎么樣。一位四大行省級分行人士對財新記者稱,目前純融資類的平臺是不支持的,但城投是可以新項目貸款的。現在銀行不良貸款在慢慢變大,各家都傾向加大發貸量,讓分母變大。“從9月開始,我們行和不少政府簽訂了合作協議,算是要向政府敞開的一個信號,但是現在真正放款的不多。其中包括一些城投可做的項目。”
“我們第二批2億元的專項建設債券9月25日下款了。”一家專門做棚戶區改造的東部地級市城投公司負責人對財新記者稱。這位負責人口中的專項建設債券也為城投公司打開一條新的資金之路。
今年8月初,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決策層出臺專項建設債券政策,由國開行和農發行向郵儲銀行定向發債,中央財政按照專項建設債券的90%貼息,以此解決項目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目前第三批項目已開始啟動。財新記者了解到,前兩批專項建設債已超過8月初預計的3000億元額度,第三批規模預計2000億元-3000億元,將視經濟走勢和項目申報情況而定。
因為時間緊張,各級發改委也動員當地的城投公司積極申報項目,爭取納入專項建設債券的投資范圍。程序上,城投公司將項目資料先報發改委,審批以后轉給國開行、農發行。第一批專項建設債券已在8月下旬獲得批復下發。這家城投公司的負責人對財新記者稱,第一批獲批了1.5億元,第二批2億元,期限是25年。“因為是棚改的項目,得到的支持力度比較大”。
去年的43號文造成傳統的地方政府融資渠道模式暫時受阻。政策層面力推PPP模式,但因為項目周期長、模式復雜,落地進展不盡如人意。經濟下行壓力未止,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仍處低位,其關鍵原因在于缺乏項目資本金,導致銀行貸款和發債等債券融資渠道不暢。
而專項建設債籌集的資金建立專項建設基金,主要采用股權方式投入,用于項目資金投入、股權投資和參與地方投融資公司基金。如果專項建設債資金作為低息資本金投入后,對基建和民生項目的融資杠桿或有一個撬動作用。
除了傳統的銀行貸款,上述東部城投公司負責人稱,其他融資渠道也在利用,去年年底在深交所發行了一期資產證券化產品,規模20億元,五年期,以保障房為基礎資產,利率在6.3%左右。還在交易商協會發行了非公開定向債務融資工具(PPN)25億元,目前在準備申報中票和新一批的PPN。
對于城投公司的存量債務負擔,他表示,去年清理甄別時,公司存量債務主要被劃入二類債務,今年40號文明確可與銀行等金融機構重新修訂借款合同,補充合格有效抵質押品,進行債務展期,于是很順利做了展期。上述省級分行銀行人士稱,該省城投公司三類政府性債務都可在銀行進行展期。“因為經濟較落后,不展期城投公司也還不上。”
整體利率下行,地方融資平臺的融資成本較此前有所下降。中國投資咨詢公司政府與公共事業部總監朱磊對財新記者稱,對于大部分融資平臺來說,首先,銀行貸款的融資成本最低,目前綜合成本約為4.5%-6%左右;其次是城投債,目前5年期城投債根據信用等級不同,綜合融資成本約為5%-8%左右。信托貸款和其他一些明股實債類融資利率多在7%以上,綜合融資成本基本上都超過了10%。
為控制平臺的融資成本,不少地方政府還畫出紅線。今年6月貴州省發文對在建項目后續融資成本嚴格管控,規定原則上不得舉借綜合融資成本高于10%的債務,禁止舉借綜合融資成本高于15%的債務,著力以中長期低息債務置換短期高息債務,優先償還高息債務。而西南一家城投公司融資部門負責人對財新記者表示,當地區政府現在規定的融資成本是9%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