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br id="wmey9"><tbody id="wmey9"></tbody></abbr>
    • <pre id="wmey9"></pre>

        
        
            1.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看點 » 行業相關 » 正文

              鄭永年:企業最大的“絆腳石”是體制成本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03-17  瀏覽次數:8
              核心提示:     “供給側改革”的概念提出之后,引發了對中國需要什么樣的改革的思考。盡管這一改革具有廣泛的內容,包括“去產能、去

               

               
                “供給側改革”的概念提出之后,引發了對中國需要什么樣的改革的思考。盡管這一改革具有廣泛的內容,包括“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補短板”,但歸根結底就是要理順政府和市場或企業之間的關系。在健全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本身在調節產能和庫存、補短板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因為市場本身也會有失敗的時候,政府就需要扮演市場所不能起的作用,補救市場的短板和失敗。但不管在怎樣的情況下,政府不能取代市場而調節經濟活動。一旦政府取代了市場,經濟活動就會嚴重失衡。

                中國在過去很多年積累了那么龐大的產能、庫存,在那么多領域出現嚴重短板,就是政府和市場作用嚴重失衡的產物。從這個角度來看,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就是“去杠桿”,尤其是去制度杠桿,即政府干預市場經濟活動的種種手段和方法,包括顯性和隱性的制度。

                因為企業是國家經濟發展的主體,人們開始去探究企業所面臨的各種制度杠桿的成本和制約。近日《人民日報》整版發表了對53家企業所做的實地調查,再次說明去制度杠桿的重要性。調查發現,困擾企業最大的就是制度性成本。這里所謂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就是由于體制機制問題而造成的經濟、時間和機會等各種成本。中共十八大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經濟改革的重點就是要下放行政審批權,給企業更多的權力。但事實上并不是這樣。

                在很多地方,一些用來幫助企業減低成本的政策,要不淪落為空頭支票,要不到最后反而增加了企業成本。政策松綁表面化,理論上為企業帶來便利,但實際上則增加企業的成本。稅費、評估、檢測等制度性交易成本讓企業不勝其擾。更有甚者,即使高層呼吁行政審批權下放,但到了基層,權力下放后接不住或不想接。文件治理經濟的現象十分嚴重,并且文件往往缺少細則,政策口號出了一籮筐,企業仍然是畫餅充饑。報告的結論是,作為有形之手的政府仍在不恰當干預市場,企業在呼呼建立“親”“清”的政商關系。

                這份報告所揭示的現象并不讓人驚奇,因為稍微了解中國經濟現狀的人都知道,這些現象是存在于中國經濟中的痼疾。但這份報告提出了非常嚴肅和嚴峻的問題:為什么改革越多,體制的弊端就越多越嚴重?十八大三中全會提出經濟改革的目標是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政府起更好的作用。這一改革目標是繼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概念以后,對政府和市場關系最為明確的表述。這個政策目標應有助于理順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有效推動經濟改革的深化。不過,企業和政府打交道的經驗則不是這樣的,它們和政府的關系不是簡化了,而是更復雜了;政府不是簡政了,而是繁政了。

                為什么會這樣?不能回答這個問題,就很難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妨圍繞著政府和市場關系的變化,回顧中國經濟改革的進程。不難看出,甚至“去制度杠桿”也不是什么新的概念,即使之前沒有直接使用過這個概念,但通過體制改革為企業松綁的思想和改革行為早就有了。
                
              批權的下放很不理想

                中國改革的總方向是要實現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在1980年代,改革的目標就是分權,要政府向企業分權,但1980年代分權的主線是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分權。1980年代更提出了迄今仍然有效的改革口號,即“小政府、大社會”。政府小了,社會就可以長大。類推也可以說,“小政府、大企業”,政府小了,企業就可以大起來。

                所以,歷經江朱時代到胡溫時代,每一屆政府的其中一個改革重點都是行政體制改革,都希望通過它來調整政府和市場(企業)的關系。其中,朱镕基總理的“拆廟趕和尚”改革方案最為激進和有效,大大減少了政府機構和人員的數量,市場空間有了長足的發展。在朱镕基改革期間,一方面是從地方向中央的集權,另一方面是從政府向市場的分權。市場或者社會的進步都和行政體制改革有關。

                十八大以來,政府機構的調整空間變得極其有限。這個現象在胡溫時代已經開始出現,當時政府開始向服務型轉型,要求政府承擔更多的提供社會服務的責任和功能,政府有了擴張的動力。十八大以來,政府機構改革不再是改革的重點,這個現象是可以理解的。取代機構改革的是行政審批權的下放。經過前面幾波的行政體制改革,盡管政府機構減少和減小了,但仍然掌握著大量的行政審批權,有效地制約著企業的發展。為了減少行政審批權,各地(尤其是自由貿易區內)還制定了負面清單。

                這幾年的實踐表明,行政審批權的下放很不理想。那些含金量很大的權力,各級政府機構還是舍不得下放,另一些權力下面沒有能力接和接不住;而那些沒有含金量的權力,下面不想接。這就是中國的現狀。從理論上說,市場要在經濟活動中起決定性作用,但市場運作所需要的自由(也就是權力)仍然掌握在政府手中,作為經濟活動主體的企業仍然沒有足夠的權力。同時,政府盡管仍然掌握著很大的經濟權力,但其在經濟方面已經很難作為。這樣,就出現了“權力閑置”狀態。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目前經濟增長缺乏動力的現象。

                十八大提出“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政府起更好的作用”,就是說要在經濟領域確立“大市場、小政府”的體制。但實際上,中國迄今仍然沒有改變“府內市場”(market in state)的格局。當然,從政府與社會關系來說,也沒有改變“府內社會”(society in state)的局面。在“府內市場”或者“府內社會”的體制下,市場和社會都被有效控制,市場和社會高度依賴政府,自治空間很小,兩者都在政府設定的空間內活動,即從前所說的“鳥籠經濟”。

                在這樣的體制下,主導企業經濟行為的是關系網絡規則(rule of network)而不是法律(rule of law)。關系網絡包括企業和政府的關系、和其他企業的關系。更為重要的是,在這樣的關系網絡里面,法律很難使用,因為強調普遍性的法律和強調特殊性的關系發生嚴重的沖突。對企業來說,遇到問題,很難訴諸于法律手段,而必須求助于和政府官員的特殊關系。

                由此看來,這些年來改革沒有達到改革所預期的目標,原因就不難理解了。要讓市場和社會發揮決定性作用,就首先要把市場和社會做大。如果不讓企業和社會成長起來,制度杠桿成本不會有實質性的變化。為什么市場和社會成長不起來?因為在很多方面,不同的政策之間沒有任何有效的協調,出現互相矛盾甚至互相抵消的情況。例如政府一方面呼吁分權(給企業和社會),但同時很多政策方面的做法則是限制市場和社會的成長發育。盡管市場空間的發展已經具有了法律的合法性,但仍然有很多政策在限制著市場的發展;社會空間更是面臨著更多的制約。
                
              確立法治原則是關鍵


                在市場和社會沒有發展起來的情況下,即使政府愿意放權,但市場和社會沒有能力來接,即使接了也很難行使權力。在這樣的情況下,經濟體系的運作還必須依靠政府的有形之手。只要經濟體系的運作對政府這只有形之手仍然有需求,政府還會一直干預下去,企業必然也要面對來自政府的制度杠桿的制約和影響。

                隨著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型,政府面臨著很強的擴張沖動。發達經濟體在轉型成為規制型政府和服務型政府之后,政府規模大大擴張。這就是上世紀80年代美國里根革命和英國撒切爾革命的背景。二戰之后,福利社會的擴張導致了政府官僚體系的擴張,這場革命就是要縮減政府,把很多功能從政府轉向社會(企業)。

                從提供社會服務的角度來說,和發達國家比較,中國政府的規模實際上仍然較小。這也就是一些提倡大政府的左派學者所持的觀點。不過,他們忘記了,迄今為止,中國官僚機構所履行的大都是企業可以履行的經濟功能,而非如發達國家那樣履行政府的服務功能。如果政府不想從經濟領域退出來或者退不出來,而社會服務領域政府又有責任進入,政府規模必然會得到擴張。

                如果真的要去制度杠桿,就必須結合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四中全會兩個改革方案。前者的核心就是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政府起更好作用,后者的核心則是建設法治國家,讓法律在調節社會經濟生活中起決定性作用,而政府起更好的作用。三中全會強調了社會建設,但還需要強調培養社會空間的重要性。如果沒有市場和社會的發育和發展,不可能發生有效的供給側改革。同樣,四中全會的建設法治社會的改革方案也必須到位。在市場和社會空間發展起來之后,法律就要成為調節它們行為的最有效制度手段,并且法律也是調節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關系的最有效手段。
                無論是過去的改革經驗還是現實情況都表明,要真正有效地去“制度杠桿”,改革不能僅僅著眼于政府或者官僚體制側的改革,而要同時著眼于市場和社會側的改革,只有當市場和社會壯大之時,供給側的改革才會具有可能。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搜狐財經思想庫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
               
               
              [ 行業看點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看點
              點擊排行
              ?
              新手指南
              采購商服務
              供應商服務
              交易安全
              關注我們
              售前郵箱: 941119950@QQ.com
              售后郵箱: 364905246@QQ.com
              中國水泥商城

              24小時在線客服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時間聯系在線客服)

              99久久99久久精品国产片果冻|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网|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avapp| 欧洲精品久久久av无码电影 | 9久久9久久精品|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天天| 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久久影视|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级| 精品999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韩国三级中文字幕hd久久精品| 97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不卡| 久久精品国产半推半就| 国内精品综合久久久40p| 色综合久久久久网|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久久丁香五月|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九| 久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麻豆|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亚洲婷婷香蕉久久精品|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 久久人人爽人人人人爽AV| 日韩一区二区久久久久久| 奇米影视7777久久精品人人爽| 久久免费线看线看| 亚洲AV无码1区2区久久|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影院|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久久香蕉网|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无码网站| 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 国产高潮久久免费观看|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精品| 99久久无码一区人妻a黑| 亚洲av伊人久久综合密臀性色|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色综合久久久久久|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盗摄|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久久久| 草草久久久无码国产专区|